高交会喜报:深圳先进院合成院去筹成立

11月13日,以“共建活力湾区,携手开放创新”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简称“合成所”)在本次高交会上正式“去筹”并举行了揭牌仪式,成为深圳先进院的第七个研究所,该研究平台采用合成生物学的工程化设计理念,专注于人造生命元件、基因线路、生物器件、多细胞体系等合成生物学研究,旨在揭示生命本质和探索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ed1 (1).jpg

(由左到右: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吴创之、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书记邱宣、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巴西科学院院士Carlos M. Morel、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以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刘陈立)

合成所于2017年12月2日成立,通过打造开放交叉合作的平台,目前合成所已汇聚一批国内外合成生物学领域领军科学家及青年骨干,团队规模由建设初期的不足100人到目前的近400人,已建设了一支年轻有活力、多学科融合的前沿创新团队。已聘请的领军科学家代表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美国工程院院士杰·基斯林以及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院士乔治·丘奇等6位中外院士。已汇聚30余位青年骨干,含10余位四青人才,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人才高地。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力求将合成所发展成为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机构之一。

近两年来,合成所产出多项重要科研进展,发表于《自然》、《自然·通讯》等学术期刊。刘陈立团队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泰立团队合作在《自然》发表论文,揭示了生物迁徙进化策略的定量规律,为合成生物学、生态学、甚至是现代企业扩张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指导和启示。在代谢工程方面,杰·基斯林团队在《自然》杂志的发文,首次在微生物中合成大麻素及其相关衍生物。仅仅使用发酵罐,就能合成出需经过人工6个月才能种植提取出的大麻素,发挥其临床医用价值。戴俊彪团队和蔡毅之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了 2篇论文,通过设计构建ReSCuES系统,实现了诱导后合成染色体重排菌株的快速和高效筛选;并通过体外对代谢途径的重组优化与体内对合成染色体的菌株重排改造,实现了目标代谢产物在合成酵母中的优化生产。

合成所承担了多项科技部、中科院、深圳市等重大项目,是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的牵头建设单位。2017年2月,“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深圳市正式筹建的十大基础设施之一,力争建成全球最先进的合成生物学自动化设施,定于2023年在光明科学城建成。2018年11月,“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成为深圳市正式筹建的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研究院拟与大设施建设“一体设计,同步推进”:研究院将为大设施提供机制保障、人才输出、研发体制创新,大设施将为合成院院提供科研平台支撑。合成所承担建设的平台载体包括中国科学院定量工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合成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合成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市人工诊疗微生物自动化合成工程实验室等。

合成所积极开展面向市场的、以产业化为导向的技术转化,已成为国家合成生物设施联盟(GBA)的发起单位之一、亚洲合成生物学协会(ASBA)的总部、中国生物工程协会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协会的理事长单位。同时,已与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宁夏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澳华集团等著名企业共建7个联合实验室。

高交会其他精彩瞬间

在高交会签约仪式上,中科院定量工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正式落户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并举行揭牌仪式。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所所长刘陈立进行了揭牌。

ed1 (2).jpg

中科院定量工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聚焦人工生命体系的理解、重塑与扩展这一重大科学挑战,开展定量合成生物学和工程生物学基本原理、基础方法和医学转化应用研究,解决基础前瞻性的重大科学问题,突破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并带动应用示范,结合“深港合作”优势,为促进我国合成生物学基础理论原始积累、生命健康领域源头创新及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科学支持,致力于发展成为我国基础科学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本次高交会上,合成所展台展示了合成所近两年的成果,包括拟孵化的企业、联合实验室、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及深圳市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众多领导及专家学者驻足合成所展台,与合成所老师进行了交流。

ed1 (3).jpg

ed1 (4).jpg

ed1 (5).jpg

ed1 (6).jpg

ed1 (7).jpg

ed1 (8).jpg